什么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网状内皮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该病的年发病率为(50~)/10?,其中半数以上是儿童。儿童ITP多于感染后数天或数周内起病,男女比例相似,70%~80%的患儿可以痊愈,而余下的20%~30%可能发展为慢性ITP。关于ITP的分期,新的分类方法将ITP患者分为新诊断的ITP(病程3个月以内),持续性ITP(病程3~12个月)和慢性ITP(病程≥12个月)。关于ITP患者治疗时机和方案的选择,目前尚无一致性的意见,治疗应该主要是针对出血,不能过分强调将血小板数提高至正常水平。
中医学古代医籍中无此病名记载,但就其临床特点而言,应属于肌衄、血证的范畴。现代中医提出了“紫癜”病名,儿童ITP可依据紫癜辨证施治,主要病因病机多因外感风热之邪,热*炽盛,迫血妄行:日久心脾两虚,心不主血,脾不统血,气不摄血,致血溢脉外。病情长久又因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致紫癜迁延难愈。
本科普文章作者:余惠平教授
验案举隅
患儿,男,7岁,年8月6日初诊。发现血小板减少2年余。患儿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瘀点瘀斑,医院行骨穿检查,明确诊断为ITP(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曾口服甲泼尼龙,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无效,目前血小板计数在(40~80)×10?/L,皮肤瘀点瘀斑偶有,神疲乏力,多汗,纳差(意指食量减少),大便2~3日一行。既往体健。查体:一般情况可,面色萎*,形体消瘦,咽稍充血,舌淡苔少,脉沉细。血常规:白细胞8.64×10?/L,红细胞4.55×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85×10?/L。中医诊断:紫癜(气阴两虚)。西医诊断:慢性ITP(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处方:炙*芪、当归、川芎、盐菟丝子、*芩、熟地*、山萸肉、牡丹皮、决明子、炒白术、白芍、鸡内金、大枣各10g,升麻、肉桂各5g,土茯苓、白茅根各20g,细辛2g,仙鹤草15g,炙甘草6g,14付。
年8月20日二诊。诉乏力、汗出有减轻,食欲好转,大便2日一行。查体:一般情况可,面色稍萎*,形体消瘦,咽未充血,舌淡、苔少,脉沉细。血常规:血小板计数97×10?/L。中药在上方的基础方加鸡血藤10g,14付。
年9月3日三诊。无特殊不适,1周前有感冒,已愈。查体:一般情况可,面色稍红润,形体稍消瘦,咽无充血,舌淡,苔薄,脉沉细。血常规:血小板计数×10?/L。中药在上方的基础上去细辛、决明子,加太子参10g,煅龙骨20g,30付。近5个月仍在本院复诊,血小板计数一直维持在×10?/L以上,诸症明显改善,继续口服中药巩固。
按:患儿病史2年余,属于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辨证为气阴两虚,系患儿病程迁延,久病不愈,脏腑虚损,损及气血阴阳,出现阳气不固,阴失内守的症候表现。治以扶阳以固本,滋阴以清热,兼顾活血化瘀。该方温清补并用,兼顾活血化瘀,使温补而不滋腻,清热而不留瘀,标本兼顾。二诊阳气渐复,阴血亏虚仍在,加鸡血藤补血活血;三诊诸症还转,期间有外感病史,加太子参补脾润肺,煅龙骨收敛固涩,以巩固机体正气。
本医案摘自:《余惠平教授扶正解*法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作者:刘书方、范小莉、余惠平,刊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年8月第8卷第4期。
温馨提示:文中处方仅针对此案患者,请读者切勿擅自使用。如有需要请就诊专业医生。
医院秉承传统医学之经典,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科学为己任,治病救人为本位,特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为名誉院长,汇聚房定亚、冯世纶、武维屏、田德禄、刘昌艺、余惠平、于秀辰、武守恭等一大批名老中医和各科学术权威坐诊,云集学有所成的中青年专家,注重“名医”和“良方”出“卓效”的理念和措施,提供高品质服务。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预约专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