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胃肠超声学组分享
—腹性紫癜
作者:严玺德
单位:医院超声科
病史:患儿,男,8岁,以过敏性紫癜收住院,7天后皮肤皮疹逐渐消退,患儿出现呕吐、腹痛、黑便。体格检查示:患儿腹部柔软、全腹轻度压痛,以脐周为著、无反跳痛,左下腹隐约可触及腊肠样包块,肠鸣音减弱1次/分。患儿既往无外伤、手术史。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胸腹部平片无明显异常。尿常规:蛋白(++)。便常规:潜血(+++)。超声所见:左下腹小肠肠壁局限性增厚,其中以黏膜下层增厚最明显,长轴呈“波浪样”凸入肠腔内,致肠腔狭窄,短轴呈“面包圈样”;病变肠管扩张且有潴留物滞留,其与正常肠管有清晰边界,肠壁回声减弱,增厚肠壁血流信号丰富,肠间隙可有积液,肠系膜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图1-6)。
患儿经糖皮质激素治疗4~5d后,再次行超声复查,结果显示患儿肠壁基本恢复正常,病灶处血流表征与周围相比无明显变化;腹腔积液消失;肠系膜淋巴结逐渐变小。
讨论:HSP是儿童期常见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HSP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目前,临床分型有腹型、肾型、皮肤型、关节型及混合型,其中腹型为主要类型;腹型HSP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便血等。有研究发现,很多腹型HSP患儿首发症状为消化道症状,腹痛症状常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绞痛,腹痛多位于脐周,查体常有轻微压痛,压痛点不固定,无明显腹肌紧张及反跳痛。病理表现主要为肠壁被血管炎侵犯,小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部分微小血管由于血栓形成而被堵塞导致肠壁出血水肿。小肠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网,结肠较少血管网,而腹型HSP病变部位主要在小肠,且阶段性特征明显。腹型HSP受累肠管超声改变为:管壁全层增厚,黏膜下层尤其明显,肠管管腔增大,短轴呈“面包圈”样改变,长轴呈“波浪样”内凸,肠管壁血流信号明显增多,肠道蠕动异常,可有肠间隙和腹腔积液。
腹型HSP的超声图像有一定特异性,但仍需与其他肠道疾病加以鉴别,患儿肠壁增厚有一定特异性,但继发性病变与其他肠道疾病的超声表现相似,很难鉴别,因此,需仔细扫查,认真分析声像图,同时综合患儿病史及生化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①急性肠炎,肠管轻微增大,肠蠕动亢进;②肠痉挛,声像图有局部肠壁增厚表现,肠壁血流信号不丰富,肠腔内径无明显变化,肠腔内有积液通过;③急性坏死性肠炎,肠腔增大,与周围组织粘连,肠蠕动和肠壁血流信号消失;④感染性结肠炎,回盲部和结肠黏膜肿胀,部分结肠有炎症改变,联合临床症状病史可鉴别;⑤溃疡性结肠炎,肠壁略增厚,回声减弱,常见于左半结肠;⑥急性阑尾炎,盲肠有腊肠样管状改变,探查见阑尾盲端;⑦克罗恩病,末段回肠肠壁全层增厚,肠壁层次清晰,肠腔内径变小;⑧肠套叠,短轴呈“同心圆”状,长轴呈“套筒”状,一般鉴于婴幼儿;⑨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伴上呼吸道感染及消化道症状,肿大淋巴结常在脐右侧及右下腹,需借助病史及其他检查来区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