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体有一个神秘诡异的现象。
明明感觉没磕没碰,但皮肤总是莫名其妙青一块紫一块的。
尤其是女孩子,简直可以入围“人体鬼故事”系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缺维生素了?还是生病先兆?
今天就来解释一下这个奇怪的现象。
编审专家
01神秘的淤青是怎么形成的?
淤青,其实是血液的颜色被透出来了,是毛细血管壁破损后留下的痕迹。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勇士。
当血管破裂时,矮小的血小板手拉手形成网状,一起冲到破裂处试图堵住,避免出血。
如果损伤比较大,身体的应急防御体系没能及时止血,血液就会进入到皮下组织,于是,淤青便出现了[1][2]。
(图源:百度健康医典)
02什么原因会造成淤青?
淤青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因[2][3]
1.外伤
俗话说“打架后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就是最鲜明生动的描述,外伤是引起淤青最直接常见的诱因之一。
外伤等暴力会导致众多毛细血管破裂,短时间内较多的微量出血汇聚在血管周围,淤积在人体的皮下部位,一时无法通过正常的血液循环吸收,便会表现出红细胞和一些游离氧合血红蛋白的红色。
2.剧烈运动
我们经常会觉得明明没有磕碰,皮肤却还是青一块紫一块,其实一些剧烈的运动,比如爬山,骑车等,都可能造成下肢等局部的血管压力增大,效果和直接外伤相差不大,也增加了淤青的风险。
(图源:unsplash)
那为什么女孩子淤青的情况比男生更多呢?
这就是内因在起作用:
内因
血管弹性下降、凝血功能欠佳、血小板减少是淤青产生的内因三巨头[1][2][3]。
1、血管弹性下降
血管就像水管一样被包裹在皮肤里,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抵御一定的压力冲击,同时血管周围的脂肪和胶原蛋白,可以起着较好的缓冲和保护作用。
血管周围皮肤、脂肪较厚的人,在受到同样外力冲击情况下,出现淤血的概率会相对小一些。
然而,儿童、女性、老年人等,他们的皮肤相对薄,对血管起保护作用的脂肪比较少,出现淤青的概率会增加。
(图源:unsplash)
2、凝血功能欠佳
很多药物都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尤其是中老年人常服用的抗凝溶栓药,比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当然,在使用这些药物之前,医生通常都会叮嘱用完出血风险会增加,用药者有了心理预期,即使出血淤青,也不会过度惊慌。
(图源:unsplash)
但往往还有一些药物也会影响凝血功能,还容易被大家忽视,比如一些头孢、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再比如部分抗抑郁药,氟西汀、舍曲林、西酚普兰、安非他酮等,也可以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影响凝血功能。
所以,当反复出现淤青时,先别慌!不妨回忆一下,是不是受了药物影响,医院做下检查。
3、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是凝血机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数量减少、形态不佳、功能减弱等,都有可能造成淤青的风险增加。
同时,它受到生理、生活习惯、病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
-女性体内的血管和血小板都弱于男性,更容易出现这类情况,这就是属于生理性的。
-长期饮酒也会造成血小板功能的异常,这种属于生活习惯影响。
(图源:unsplash)
-白血病、血友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进等疾病,会让血小板的产生减少或者破坏增加,这类属于病理性的,需要特别引起警惕。
03哪些淤青需要特别注意?
当淤青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要提高警惕[3]:
1.最近发生的频次比较高
频繁的淤青往往提示凝血功能欠佳,尤其是之前几乎没有在身体上发现淤青,最近却常常出现,更需要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