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个门诊可免费接种新冠疫苗
面向我市出国人员已交费接种者可退款
12月29日,市卫生健康委发布《青岛市因公因私出国工作、学习人员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公告》,指定20处预防接种门诊,接受近期因公因私出国工作、学习人员新冠病毒疫苗预约接种,疫苗接种按照知情、自愿、免费原则进行。
接种对象
●户籍地、居住地或工作地点为青岛市,近期因公因私将出国工作、学习人员●年龄在18~59岁●非孕妇,既往无疫苗接种严重过敏反应,无惊厥、癫痫、脑病、精神疾病病史或家族史,无发热,无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无严重慢性疾病
接种流程
●自愿接种、免费接种●签署知情同意书●上臂肌内注射,每剂0.5ml●需要接种2针次,2针间隔2-4周
提交材料
●青岛市户籍居民:需提供居民身份证,有效期内的护照和签证,录取(开学)通知书或目的地国家单位邀请函或劳务派遣合同、聘用合同,学生证或工作证原件及复印件●非青岛市户籍居民:除上述材料外,还需携带青岛市房产证明或房屋租赁合同等常住青岛市的证明材料
权威解答
●青岛使用的是哪种疫苗?
本次使用的是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系由新冠病毒毒株接种于Vero细胞,经培养、灭活、纯化和佐剂吸附制成。也就是说,通过化学等方法灭活新冠病毒,使其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但保留能引起人体免疫应答活性而制备成的疫苗。
●接种的疫苗安全吗?
本次接种的新冠病毒疫苗和其他疫苗一样,都经过了动物实验、人体预测试实验、人群临床试验,疫苗安全性已得到验证。
●哪些人属于紧急接种重点人群?
根据当前新冠病毒肺炎防控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新冠病毒疫苗可用于重点人群紧急使用。这些人群包括:涉进口冷链物品的口岸一线海关检验检疫人员,口岸装卸、搬运、运输等相关人员,国际和国内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因公、因私出国工作、学习人员,面临较高境外疫情风险的边境口岸工作人员,医疗卫生人员,各级机关、公安、武警、消防、社区工作者,物品、水、电、暖、煤、气相关人员,交通、物流、养老、环卫、殡葬、通讯相关工作人员。
●普通大众何时接种?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介绍的情况,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我国布局了五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研发。
到目前为止,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们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进入Ⅲ期临床的疫苗,都处于全球第一方阵。由于我国疫情较早得到控制,国内不具备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的条件,所以我国五款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都是在国外开展的Ⅲ期临床试验。
待数据揭盲以后,会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的数据,如果数据达到相应的标准,国家药监部门将会批准附条件上市或者上市。届时普通大众就可以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疫苗供应情况接种疫苗。
●哪些人群需暂缓接种或慎用?
①过敏体质者慎用。
②在接种3个月内有生育计划者暂缓接种。
③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应至少间隔1个月接种本疫苗。
④注射后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反应者,禁止再次使用。
●外地朋友可以到青岛接种吗?
目前,我市仅为户籍地、居住地或工作地点为青岛市的重点人群提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服务。
●接种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
接种前,当接种医生询问健康状况,请如实告知相关信息。接种后,需现场留观30分钟。接种当日需保持接种部位的清洁、干燥,并注意饮食、休息。接种后一周内避免接触个人既往已知过敏物及常见致敏原,尽量不饮酒、不进食辛辣刺激或海鲜类食物,建议清淡饮食、多喝水。如果出现高热或者局部反应以及其他严重症状,如高热超过38.5℃、红肿大小超过2.5厘米,医院,向接种医生报告。
●接种后的不适一定是疫苗引起的吗?
不一定,这可能是偶合反应。偶合反应是指接种者在接种的时候,恰巧是处于其他一些疾病在潜伏期或者发病前期的状态,在接种的时候,很巧合的,这个疾病也同时发病。这种情况的出现,跟疫苗的接种没有关系,并且跟疫苗的质量也没有关系,不属于疫苗导致的不良反应,这是一种偶合反应。
●可能出现哪些疑似异常反应?
①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注射部位出现疼痛、触痛、红肿、瘙痒,一过性发热等,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②罕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一过性感冒症状和全身不适,接种部位硬结,重度发热等。
③极罕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无菌性化脓、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等。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会补偿吗?
本次系自愿接种。接种后如果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补偿。
●接种后还要戴口罩吗?
到目前为止,因疫苗特性或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接种疫苗的保护效果不能达到%。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仍应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正确消毒等防护措施。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孙启孟
[来源:青岛早报编辑: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