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70年来,医院秉承“精诚、仁爱、和谐、求实、创新”的医院精神,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尽我所能,为病人提供最高水准的服务”的医院宗旨,守护港城人民的生命健康。
从建院之初的仅有15名职工发展至今天拥有员工人;从仅有15张病床的小诊所发展至今天张病床、一院四区、5医院;从6个小诊所和医院发展为徐淮东部地区知医院……70年间,医院与连云港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正朝着打造一流区域性现代化医学中心的目标迈进。
“我要为家乡百姓治病救人”
连云港市高新区有条一麟路,北起振华路,南至玉兰路,全长2.3公里,宽30米,路的尽头是医院高新院区,每天许多医生和医院正大门。这条路的命名,正是为了纪念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我国杰出的儿科专家——刘一麟。
刘一麟,年6月出生于东海县浦南乡富安村。年中学毕业后,他胸怀“医学救国”的宏愿,报考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系,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年,在刘一麟就读上海同济大学的第二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他以一腔热血参加了在租界举行的反帝宣传示威运动,目睹13位热血青年倒在了帝国主义的枪口下,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为家乡百姓治病救人。”年,取得汉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的刘一麟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回到了生养他的家乡。要知道,25岁的他刚攻克了寻找布氏杆菌嗜菌体的难题,在德国医学界引起了轰动,各种高薪聘请不断,但他没有留恋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而是回新浦筹建“医院”。
“在当时,刘院长是东海、赣榆、灌云、沭阳四县里唯一一位留德医学博士,又因为他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所以当时除了新浦的患者,还有许多四医院就诊。”91岁的连一医专家许乃禄那时居住在民主街附近,他回忆说,“刘院长总是认真耐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对病情较重的病人亲自看诊守护,对经济困难的患者,除了免除他们的医疗药物费用,还会给他们回家的路费……由于他医德高尚,四县百姓无一不知晓这个名字——刘一麟。”
年4月,日寇侵占新浦,刘一麟坚决不向日伪势力低头,医院,携家小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年春才回到家乡重开“医院”。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山东某医学科研机构、白求恩医科大学等单位盛情邀请刘一麟去工作,他都主动放弃了,自愿留在连云港;公私合营之际,他带领医院部分医务人员,并携带所有药品、医疗器械及家具参加由市医院;“文革”后,68岁的刘一麟争分夺秒地搞临床科研,以景天三七治疗过敏性紫癜,以国产驱虫净、红霉素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以民间柿皂散治疗肾病综合征,取得了确切的疗效,受到了本省和全国儿科界的重视。
几十年来,刘一麟置身于清贫和艰苦的环境中,与各种各样的患者和病菌打交道,为奠定连云港市新生的医疗事业的基础,为改变连云港医疗事业落后、群众缺医少药的局面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大师远去,风范长存。如今,爱国爱民,成为连一医人的共同信仰;一麟精神,在这里一代代传承下去。
穿过一麟路,刘一麟的医院中心广场。每年新员工都要在雕像前进行入职宣誓:“我将以刘一麟精神为指引,一生忠诚于党,听从指挥;一生对得起病人,爱护病人……”
“隔着防护服,都能感受到白衣战士的温暖”
年2月10日夜,医院再次接到紧急通知:由该院组建全市第三批援助湖北黄石医疗队。半小时内,名党员骨干报名,最终选出11人组成“硬核”团队,由党委书记李小民挂帅出征。
作为11人中的一员,该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谢医院担任治疗任务最重的ICU治疗组组长。在随后的救治过程中,他在导师李小民的指导下,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精准施救,与病魔作战。患者说,“隔着防护服,都能感受到白衣战士的温暖。”
经过44天奋战,由李小民带队的江苏省支援黄石市医疗队阳新分队66名队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成果。医院收治的重症患者、无症状感染者、确诊患者及复原患者数全部清零,医院中第一个实现确诊病例清零。
在这场战“疫”中,11人“硬核”团队极大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背后,正是源自党建文化的积极影响和家国情怀的感召。
从建院伊始,医院就将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刘一麟作为一名有浓烈家国情怀的归国爱国人士,为连一医“党建+”大厦培上了第一抔土,由此拉开了该院70年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幕。
连一医七易其名,医院、医院新浦分院、医院,到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党组织也逐步发展壮大,从年仅有4名党员到目前,该院设党总支4个、党支部27个,全院共有党员人,其中高级职称人。
“战争结束时,爸爸带回来了一台已经不能用了的外文打字机和一个子弹盒,作为一次凯旋的纪念品。但是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成绩、功劳挂在嘴边,他立过三等功还医院档案中得知的。”曹静怡的爸爸,是医院原大外科主任曹华棣。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曹华棣参加江苏省赴朝医疗队,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白求恩式大夫”。他终身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港城的卫生事业和连一医外科的发展。
国有召,召必应!从“五卅运动”到抗美援朝战争再到抗疫一线,在国家急需之时,总能看到连一医人的身影。多年来,这一宝贵精神代代传承、根植于心,成为职工高度一致的价值取向,为医院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医院发展的灵魂。该院多次选派医护人员加入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四川雅安芦山地震、昆山爆炸事故、3·21爆炸等发生后的救灾救助队伍;响应国家号召,援藏、援疆、援陕、帮贫扶困,无偿输送优质医疗资源,并派医方人员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和知识创新优势的竞争”
“我年来院时,医院只有7名医生,其中刘一麟院长是唯一科班出身,人才非常缺乏。”今年87岁的沈来龙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前身),是医院历史上首位接收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刘一麟博士特别重视,手把手教我看病做科研。”如今,已经耄耋之年的沈来龙依然在高血压防治领域研究不辍。
年10月,6家小诊所和厂医务室组成了“医院”,全院上下只有15名职工、15张病床,由于人才缺乏,医院的专科设置和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的发展。时任院长刘一麟敏锐地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铆足干劲打造人才队伍。至“文革”前,医医院、医院等引进了曹华棣、冯顺德、金毓麟、徐明达等专家,培养出一批高校毕业来院的沈来龙、舒其懋、刘临祥、李维本、胡紫琴、陈覃、李世滢等年轻人才,开创了连云港市众多学科先河,开展的许多技术为百姓解除了疾病痛苦,医疗技术逐渐为大家所认同。
医院自年起开始承担徐州医科大学(原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临床带教培养任务。近50年里,除了开展正常的临床诊疗工作外,连一医开启了积极与国内、省内知名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历程,通过建立完善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医院的科研创新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慧动力。
如今,院史上第二位博士、从医30年成功实施余例开颅手术的党委副书记、院长李爱民,在抗血管生成方面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