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自身免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糖皮质激素、单核细胞
血小板减少是损害人体血液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最为常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也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机体自身免疫紊乱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异常出血。
目前关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一线治疗策略首选是糖皮质激素(GCs)。更好地掌握各类免疫细胞在ITP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建立更优的临床治疗策略。下面这篇文献或许对ITP的治疗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研究背景
ITP是通过以B细胞和T细胞为主的抗体和细胞介导机制,靶向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消耗增加,同时生成减少。单核细胞(MCs)通过抗原呈递和细胞因子产生等过程影响T细胞响应,根据其表面的CD14(结合LPS)和CD16(激活FcγRIII),单核细胞被分为许多不同的亚型。体外实验已经表明,GCs处理的MCs体外诱导生成CD16+型MCs,并诱导产生抗炎单核细胞表型,其特征是CD和CD表达增加,IL-10的生成也相应增加。而在体内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如何影响自身免疫疾病中免疫细胞的响应,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研究思路
研究结果
1.基于CD14和CD16表达,发现新诊断的未经治疗ITP患者与HC相比,I-MC增加而C-MC减少。GC治疗后,I-MC和NC-MC降低,同时C-MC增加。但是GC治疗前后MC子集的比例变化不反映MC计数的总体变化。GC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
图1ITP患者治疗前后的单核细胞表型
2.新诊断的ITP患者GC治疗前后的MCs有明显的表型变化。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虽然有一些聚类是共享的,但一些细胞聚类是独特的。例如,簇12仅存在于未治疗的患者中初诊ITP的患者,而簇6仅在GC治疗后的ITP患者中观察到。
图2新诊断ITP患者GC治疗前后单核细胞的聚类分析
3.MC子集的变化表明了新诊断ITP的MCs的促炎表型在治疗后会转变为抗炎表型。与HC相比,未治疗的新诊断ITP患者的所有MC亚群的促炎标志物CD64和C-MCs和I-MCs的CD80表达增强,但NC-MCs的表达却未增强。GC治疗后,C-MCs和I-MCs上的促炎症标志物减少,C-MCs和NC-MCs上的CD显著上调,且所有MC子集上的CD表达上调。
图3新诊断ITP患者GC治疗前后单核细胞的表面亚群的变化
4.与GC治疗有关的CD和CD的变化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治疗中并无表现。与未治疗的新诊断ITP患者一致,与HC相比,经TPO-RA治疗的ITP患者IMCs和NC-MCs比例增加,C-MCs比例减少。并且TPO-RA治疗后I-MCs的CD或CD的表达没有增加,表明这些标记在I-MCs上的表达是体内GC处理特异性的。
图4TPO-RA治疗后的ITP患者的单核细胞表达CD、CD情况
5.ITP患者的MCs的反应类似体外健康MCs对地塞米松(dex)的反应。体外实验仅检测出I-MCs和C-MCs两种,并且新诊断的慢性ITP患者中分离出的MCs,与用dex治疗24小时后,表现出类似的CD16+I-MCs增加。与未处理组和dex处理组相比,C-MCs和I-MCs的CD80高表达,且I-MCs上表达更高。与未处理组和LPS处理组相比,体外dex处理CD表达未上调,但却导致I-MCs富集和I-MCs上CD高表达,并且I-MCs相比较C-MCs产生更高的CD和CD。
图5LPS诱导CD80和糖皮质激素诱导CD的体外实验
分析总结
本文章简单巧妙地结合体内体外实验,利用多因素流式分析了ITP患者体内单核细胞,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MCs明显不同,新确诊ITP患者中具有促炎表型的I-MCs(CD14++CD16+)增加,其特征是CD64和CD80表达增强。两周泼尼松龙治疗后I-MCs的比例减少,抗炎标志物CD和CD表达增强。此外,慢性ITP患者接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时未观察到GC诱导的单核细胞表型变化。综上,本文阐释了MCs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GC治疗的临床反应,为ITP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GlucocorticoidtreatmentinpatientswithnewlydiagnosedimmunethrombocytopeniaswitchesCD14++CD16+intermediatemonocytesfromapro-inflammatorytoananti-inflammatoryphenotype[J].BritishJournalofHaema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