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起手工唱起歌,我唱的豪情红似火……”日前,记者走进砀山县朱楼镇陈寨村菊姐残疾人手工坊,看到数十位残疾员工手捏金属线认真地做着手工编织活,他们身旁摆放着刚刚完成的中国龙、五彩凤、发财树等编织品。
“菊姐残疾人手工坊就是我们的‘幸福家园’,菊姐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她用无私的大爱为我们编织了幸福梦。”提起手工坊负责人杨秋菊,大家都很亲切。
“残疾人有自尊、有梦想,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自食其力,活出人生价值。”43岁的杨秋菊说。多年来,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杨秋菊带领残疾群众闯出了一片自强的天地。
年,杨秋菊嫁到一个贫困家庭,公公精神失常、婆婆脑梗半瘫,叔叔、婶婶、小叔子都是残疾人,他们都与杨秋菊生活在一起。为找寻脱贫路,性格坚毅的杨秋菊,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种过地、打过工、开过出租车、做过销售员,家境渐渐有了好转。为了充分发挥残疾人的特长,带动大家自力更生过上好生活,杨秋菊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残疾人艺术团,通过表演节目自力更生。
就在残疾人艺术团刚有起色时,杨秋菊的女儿患上了过敏性紫癜肾炎,丈夫突然因病去世。面对残缺的家庭和残疾人艺术团30多名生活困难的员工,杨秋菊没有灰心,她勇敢地挑起重担,带领残疾人四处演出、开拓市场。为了照顾6名起居不便的残疾人,杨秋菊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悉心照顾。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秋菊接触到氧化铝手工编织。她把编织技术传授给残疾人艺术团成员,带动大家一起干。产品销路打开后,年,杨秋菊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办了“菊姐残疾人手工坊”,并开设产品展示厅。为扩大销路,她采取“以演代销”模式,带领会唱歌、懂表演的残疾人到周边旅游景点、批发市场表演节目,推销产品。当地政府积极帮助杨秋菊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手工编织品。
近年来,通过吸纳就业、集中代卖、免费培训3项帮扶措施,杨秋菊的手工坊共培训残疾人、留守妇女余人次,提供固定和流动就业岗位个,带动45户多人顺利脱贫。她在江苏、河南建立手工坊分厂,带动更多困难群众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幸福的未来。
杨秋菊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心动安徽·最美人物”等称号。日前,她获评安徽省道德模范。(记者何雪峰)
本文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