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偏方有效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19408.html香薷
下面介绍香薷。香薷和生姜一样,也是作为熟悉的药,相对于前面三味掌握的药就要次要一点。香薷和紫苏一样,也是来源于唇形科的一种小的草本植物石香薷的,以它的全草来作为药物使用。过去本草文献里面使用的香薷,正品是海州香薷,后来经过全国的实地的去调查,实际上全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普遍使用的都是石香薷,所以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就把石香薷作为香薷的正品,我们教材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就把它的入药的品种也做了相应的改变,和以前的中药书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植物来源不一样了,这个加一点说明。但是石香薷很早以前就也作为香薷的一个品种,香薷有很多品种,唇形科的(石香薷)是其中之一,现在以它用得最多。我们在后面的参考资料里面有一个简单地说明,自己可以看一下,参考资料的第二。
香薷它的功效是三个方面,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也就是解表、化湿、利尿三个方面的功效。香薷作为一个发散风寒的药,它作用还是比较强,有的书上也是把它叫做发汗解表,就是服用了以后,常常有比较明显的发汗效果,经常把它作为一个发汗解表药来使用。在风寒表证当中,应该是也有比较明显的疗效,它可以和其他的发散风寒的药广泛的配伍在一起应用。但是这个药就是它的气味比较浓烈,尤其是作为解表药,在煎煮时间不长的时候,气味非常浓烈,有的人对它这个气味不能适应,反而会引起一些胃脘的不适的症状,比如说恶心的症状。所以普通的风寒感冒,香薷是一个有效的药,而且是有相当肯定的疗效,但是实际当中应用并不广泛,没有前面的药那么广泛,就是它的气味有的人不容易接受,有那么一点关系。在临床上用得最多的是把它的第二个功效结合起来,化湿和中,就是对于湿阻中焦的一种治疗作用。湿阻中焦,我们在《中医诊断学》里面对它的基本症状已经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我们今后专门有一章化湿药,那个时候我们再来复习,再来回忆,再详细地介绍化湿这种功效,我们这里初步了解化湿和中就是对湿阻中焦的一种治疗功效。在夏天人们常常喜欢乘凉,尤其是在古代,炎热的暑热天气,室内又没有空调,一般都喜欢在野外,比如说有的就在野外露宿,很容易在暑热的天感受风寒,很容易出现有风寒外感,加上暑热天,本身自然界的湿气偏重,再加上暑天人们又喜欢生冷,这个时候又容易造成湿阻中焦,在这个季节就外有风寒、内有湿浊中阻的情况同时发生,这个就(是)一般说的暑湿证,阴暑证。对于这样一个暑湿证,或者阴暑证,香薷能够外散风寒,内化暑湿,或者内化湿浊,湿邪又叫做浊邪,内化湿浊,它能够表里同治,其实也是一个有明显胃肠反应的一种特殊感冒,这个是香薷最佳的主治证,就是外有风寒、内有湿浊这个时候(使用)。在暑天这个药就用的非常多,李时珍就是说“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他的意思不是说香薷的发汗作用像麻*的一样峻猛,不是这个意思,是说它用的最多的季节,冬天外感风寒表实证最多、最常见,麻*相对的用的最普遍,到了暑天,外有风寒、内有水湿的患者,经常出现这种阴暑证,香薷相对用得多。意思就是说,香薷在暑天应用比较广泛,好像冬天用麻*比较广泛一样,有一定的季节适用性,应该这样来理解李时珍的这句话,这是它的最大的特征。因为香薷主要就用于这样一个特殊的证候,它在暑天,有的书上就把香薷认为有解暑的功效。这个不准确,因为有解暑这个记载,有的人夏天不问寒热,因为暑证本身是热证,香薷是不适合的,而且暑邪容易伤阴,都不适合用香薷,有的人一谈到暑证就用香薷,李时珍就批评这种人,认为是暑天必用之药,无异于痴(人)前说梦,好像是打糊乱说,是没有正确地掌握香薷的个性特征,所以香薷最大的个性特征就是把两个功效结合起来。它的一个特殊的适应证,就是外有风寒、内有湿浊中阻,或者就叫暑湿证,或者阴暑证。
至于香薷的第二(个)功效,化湿和中,单独也很少使用。因为化湿和中效果很好的药很多,尤其是和它很类似的,比如说像藿香,它的化湿和中的效果优于香薷,应用更普遍,在这方面香薷就没有什么优势,单纯的湿阻中阻,香薷可以用,但实际上也是用的不多,也就是说对于香薷,第一个功效和第二个功效分开使用的时候,是少数的,不广泛,把两个功效结合起来,就成了它的一大优势,就是它成为一个显著的特征。
香薷的第三个功效,利水消肿,和麻*的第三个功效一样,它也是用于水肿,但和麻*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相似之处,香薷也可以用于风水证,香薷治疗风水证的机理和麻*也是一样的,它可以通过发散表邪来解除风水的表证,也有利于发汗,通过肌表,通过通调水道,使水肿可以由汗经过肌肤来排泄一部分,也可以使尿量增加,由膀胱来排出一部分,所以它是一个综合的治疗效应,对于风水证,这一点和麻*相似,而且可以配伍在一起使用。不同的是麻*本身的利尿作用不明显、不强,除了风水以外的水肿,麻*基本上不用;香薷利尿作用比麻*明显,就说除了风水以外的其他水肿也可以使用,像我们有的书上谈到的香薷配伍白术,那种薷术丸,就是普通的水肿,甚至是脾虚的水肿,用白术来补气健脾,脾虚水湿泛滥它也能用,就说它在治疗水肿方面,它范围比麻*要广一些,这个大家也作个常识性的了解。
对于香薷这个药,在用法当中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说根据前人的经验,香薷如果是用它的第一个功效,发散风寒一般用量小一点,煎煮的时间短一点,因为量大了,气味更加浓烈,或者作用也是比较强。煎煮的时间为什么短一点呢?就是可能是为了保持它的有效成分,它作为一个解表药,不宜久煎。但是作为利水退肿,一般就相反,用量要大一点,煎煮的时间要长一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用法要求?现在总体来讲还不清楚,但是估计可能与这种原因有关,就是说它发散风寒和利水消肿的有效成分是不同的类型,解表主要可能是用的芳香性的挥发性成分,所以它不能久煎,这一类的成分很容易溶出,用小的一点量它就能够达到治疗外感的目的,而利水消肿的成分可能是溶出比较缓慢,它不需要芳香性的挥发部分,尤其是普通的没有表证的不是风水的水肿,久煎以后,能够利尿的成分才能溶出,而且可能要量比较大,才能够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这是一种分析、一种推测,当然最后能不能找到相关的物质基础和它的那个药效学的基础,这个是《中药化学》或者《中药药理学》的一个研究任务。历代有这样的经验,在临床上可以供使用香薷的时候参考。就是作为解表药用的时候,量小一点,煎煮的时间短一点;作为利尿的时候,量大一点,煎的时间长一点,而且一般还要晾凉了以后服,因为热的时候气味更加浓烈,更容易造成恶心呕吐。这是关于香薷,就作这样的一些简单的了解。
荆芥
下面荆芥。荆芥是一个掌握药,比较重要的一个药,也是唇形科的,但是植株比较高大,可以长到一公尺多高,也是很芳香的。紫苏、香薷、荆芥它们都是同科的,唇形科的植物。
荆芥第一个功效把它叫作祛风解表。为什么把它叫做祛风解表呢?我们昨天这里讲概述的时候,凡是温性不强,微温的,意味着它对寒邪的治疗效果不强,它不能很好的针对寒邪,它主要在于针对风邪,所以首先强调祛风,不强调它散寒,所以这一类的药物称为祛风解表,一般都是温性不明显的,称为祛风解表。当然你在初学的时候,你一下记不清楚,你知道荆芥是发散风寒药,你把荆芥的功效写成发散风寒了,根据我们目前的分类,根据教科书的这种提法,应该是有道理的,也不应该认为是错误,也是为了便于记忆。荆芥作为发散风寒的药,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这一类药当中,它的温性是最不明显的、最温和的一个药。由于它的药性方面的特征,就决定了它在外感表证当中的应用,所以应用当中就笼统地说它用于外感表证,就没有说风寒表证,回避了风寒二字,这个是行文的时候是经过了推敲的,经过了思考的。因为荆芥在临床上不管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同样的广泛使用,甚至于温病初起在卫分阶段,荆芥也非常常用。它对于外感表证不分寒热,可以说同等的普遍使用,笼统说它用于外感表证,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荆芥最主要的特征。比如说风热感冒,今后要学银翘散里面有荆芥,风寒感冒荆防败*散,败*散这一类,(它)都是很重要的药物,不管风热、风寒都很常用,都很重要。这是我们根据我们教科书,荆芥的第一个功效,为什么叫祛风解表?以及它的应用为什么是笼统的提外感表证?它的个性特征就是风寒、风热都广泛应用,就作这样的一些掌握。其实荆芥的药性是不是真正的温性?还值得进一步地考虑,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过去我们解表药就是寒热两分,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在寒热两分的情况下对于解表药,不是寒就是温,二者必居其一。由于《神农本草经》对荆芥就定了一个微温的药性,因为《神农本草经》是经典,所以一直相沿使用,没有人去改动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本草学家李时珍在他编《本草纲目》的时候,大家有兴趣的时候可以去翻阅《本草纲目》,对荆芥的功效总结了十二个字,“疏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就根据这十二个字,就是同学们现在的这一点中医药的常识,都应该知道它的药性该怎么样?应该是偏寒凉的。“疏风热”,我们后面来讲“清头目、利咽喉”都与风热有关,治疗的是热证;“消疮肿”,疮肿更是热*证了,按照李时珍的经验,他全是治疗的热证,治疗热证的相对来说,就应该偏于寒凉,它就应该是个疏散风热的药。曾经在三版教材当中,把荆芥曾经写在了辛凉解表,当时有很多学校的老师提出了批评,依据就是《神农本草经》自古以来就是温性的,你们怎么这种乱改,所以后来因为是全国统编教材,大家尽量地不要发生认识上的分歧,就把它又改回到了辛温解表,也就是微温。如果说我们在讲药性的时候,我们注意平性,高度的重视平性,严格地讲荆芥应该是个辛平解表,药性是平和的。既然它是平和的,放在了第一节也比较勉强,放在第二节也比较勉强,它没有三分,所以现在还是维持原状,所以我们教科书上还是认为它是个微温。其实我们后面要讲的薄荷,《新修本草》也是认为它是微温的,但是后来到了金元时期就把它改成了凉性,但是荆芥就改不了,薄荷它不是经典(药),《新修本草》收载的,好像后人写的东西就可以任意改动,经典的就不能够轻易地去改动,当然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但是我们在这里,至于微温,或者平性,微寒,实际上无关紧要,关键在于我们把握它应用。这是对荆芥的药性作这么一个简单地说明。它在发散风寒药当中,它的温性是最不明显的一味药。如果考试,以下药当中药性最为平和的是,就包括我们前面这些药里面选,只能选荆芥,就是考的这个知识点。作为荆芥来说就是一定要注意,就是我们书上在61页的最后一行谈的就是最为平和的一个解表药了。至于它的应用在表证方面,我们书上谈的比较清楚。另外,“清头目、利咽喉”,都是由于风热引起的,或者风邪。风性轻扬,最容易上扰清窍,风邪上扰就会引起头晕、头痛,或者目赤肿痛,或者目痒流泪,这样的一些症状,能够缓解这些症状的,就叫做“清头目”,严格地讲,它应是疏风热、清头目,它和疏风热应该联系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功效。因为头不清爽,眼目出现了这些红肿,或者发痒流泪的症状,它的病因在风热,当然起码与风有关,所以它应该是疏风热,或者“祛风,清头目,利咽喉”,祛风可以贯穿为它的这几个功效的总的一个基本作用。“清头目”就是治疗风邪所致的头晕、头痛、目赤多泪,所以在治疗眼科的一些方当中,在治疗头风痛的,或者一般风热头晕的,就没有感冒,荆芥使用也非常普遍,可以应用。另外,“利咽喉”,也是因为风热郁闭,咽喉为肺胃的门户,风热内犯,郁积在咽喉部,出现了咽喉痒痛,甚至于红肿,就称为咽喉不利,咽喉痒痛,或者红肿,荆芥它可以清热利咽,我们今后在发散风热药当中或者清热药当中,有很多这一类的药,比如说牛蒡子、蝉脱、菊花、桑叶等等,都可以和荆芥在一起,治疗风热引起的咽喉疾病。另外,风邪郁闭在肌表,就出现皮肤瘙痒,瘙痒性的皮肤病,现在很多过敏性的皮肤病,比如中医的瘾疹这一类,荆芥既可以内服,也可以煎汤外洗,或者外搽,都有一定的祛风止痒的作用,所以它的“清头目、利咽喉、止痒”都应该和祛风联系在一起。这一章的药,称为祛风药比称为解表药好,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些功效它是祛风可以达到很多的效果,它不仅仅是治疗表证,表证只是祛风的应用之一,当然是很重的一个应用。其实我们前面学的很多药,比如说紫苏、麻*、桂枝能不能祛风止痒呢?也是能够的,只不过是前人不常用,其实麻*作用还很强,我们完全可以用。如果说在考试当中,像麻*这些(药)你也写了祛风止痒,不应该算错误,书上没有的东西,不一定就没有,实际当中是存在的。
另外一个,透疹。透疹主要指的是透发麻疹,麻疹是儿科的一个重证,很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古代的中医儿科学把它称为儿科的四大重证、四大险证之一的,一般在半岁以后,过去在流行的时候,都会容易感染,麻疹中医认为是内蕴热*,外感天行,本身是体内有这种蕴藏了热*,再感受了麻疹的邪*而出现的。一开始就是发热、咳嗽、眼泪汪汪,好像风热感冒一样的,然后三四天以后,面颊部就出现一些红色的疹点,然后由面颊部到前胸、后背,然后到四肢,全身都有这种红色的疹点,而且密布全身,比较均匀,颜色比较红活,这样子就称为顺证,预后都比较好;反之,麻疹的疹点如果很少,稀稀的,不多,或者颜色紫黑,或者有的时候全身有了很快的就收没了,都是麻疹不透,都是热*内盛比较重,这个时候都是逆证,预后都不好,中医的理论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透疹,让疹点尽量地透发,现代研究透疹药促进现疹点的透发,麻疹的病*主要就集中在外周循环,可以减少对内脏的损伤,其实是很有科学性的。在中医治疗麻疹的早期,都要用一些清热透疹的药。荆芥也是比较常用的一个透疹的药,主要指的是透发麻疹,麻疹初起,疹点不畅,这个时候使用。因为现在有了麻疹疫苗,都能够对麻疹产生免疫,麻疹疫苗过去认为可以终身(免疫),现在看至少十多年吧!绝大多数不会感染,所以麻疹在临床上,在儿科当中已经比较少见,但还是时有发生,所以相对的透疹在当代的中医临床当中和古代相比,它的临床价值明显地降低了,但是荆芥的透疹作用,除了用于麻疹初起,其他的出疹性疾病,比如说一般的风疹,或者其他的皮肤瘙痒,这些有疹点的它都可以使用,当然它包括了一个祛风止痒在里面。对于荆芥的透疹,它主要是(透)麻疹,现在麻疹用得不多了,但其他出疹性疾病它照样可以使用。前面我们讲的这些荆芥的功效就是生荆芥,直接把荆芥割下来以后,把它切一段一段的晒干,直接入药,不加炮制,就有前面的这些功效,它功效比较多,大家可能难记一点。最后荆芥把它炒炭,就成了一个止血药。在过去的教材里面,就在这些功效后面就加一个止血,没有谈炒炭两个字,这个很多同学就容易忽略,其实荆芥炭和生荆芥应该是两种不同的药材,所以把它这个药材突出出来有必要,炒炭以后也就是荆芥炭,这个时候的荆芥炭,它就是一个收敛性的止血药,这个时候药味就是一个苦涩味了。苦,炒焦了本身有一点苦味;收涩药,它(有)涩味。药性应该是平性了,真正是平性了。它的归经主要就在肝了,肝藏血,出血证是肝不藏血,就与肺没有关系,所以它可以用于多种出血证,当然配伍其他的相应的止血药。
荆芥功效比较多,但是它相对应的主治并不难,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它的微温和风寒风热都同样的使用,包括温病初起都能用,这个是最主要的一个特征,一定要把它记住。
另外要补充一点,就是药材,比如说我们这个图上专门把这个花穗,它是个穗状花,这个穗状花专门收集起来就叫荆芥穗,或者叫芥穗。它的祛风发散的作用比全荆芥更强一些,所以有的医生专门喜欢用它的花穗,就叫芥穗,我们也是在参考资料的第三讲了。另外,荆芥在古代本草,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它不叫荆芥,它叫假苏,真假的假,紫苏的苏,如果我们查古代的本草一直到《本草纲目》,它的正名都是假苏,这个是作为一个常识。
另外,荆芥在有的书上,提到它消疮肿,刚才李时珍就写了它能消疮肿。我们现在有的书上排列在这些功效以外,我们没有要。为什么能消疮肿呢?现在很多人的解释就是根据经典的一句话,“汗之则疮已”,就因为用一点解表的药,发一下汗,热*疮痈就会缓解,从这样来解释。但是在古代文献当中,认为荆芥是能够通利血脉的,其实与它这个通利血脉有一定的关系,本身疮痈肿痛就是“营血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本身有瘀血阻滞,可能它畅妄血液循环,可能这样解释比发汗(恰当),如果说“汗之则疮已”,麻*发汗作用最强,那可能用于疮痈就用得最多,而且效果应该更好。为什么不用麻*只用荆芥呢?或者只用荆芥以及其他的少数几味药呢?应该说与它的通利血脉这个作用更直接一些,由于这个在学术观点上有一些争议,所以我们书上对于它消除疮肿这一点,我们就没有专门的强调,但是荆芥对于一些疮痈肿痛可以使用,我们把它放在此外里面再,放在此外,此外也是仅供参考的,原则上也不考核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