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家庭之星育儿一个优秀的孩子,至少要经历三 [复制链接]

1#
中科爱心救助 https://m.39.net/disease/a_6169821.html

生命开始于分离,又终结于分离。

婴儿和妈妈剪断脐带的瞬间,是分离;幼儿离开父母怀抱,学会走路,是分离;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是分离;孩子成年后,组建新家庭,也是分离……

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聚合,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至少要帮孩子,完成以下三次分离:

第一次分离,让孩子的生存离开父母的保护

所有人都知道,我们无法一直保护孩子。

若真爱孩子,就该早早地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

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6岁女孩花样切菜,刀工超群,吸引了众多网友。

女孩叫小梅,来自湖南耒阳,无论什么蔬菜水果,她都能用手中沉甸甸的刀,将其“变”成一幅幅灵气十足的图画。刀法之精细,让许多大厨都自叹弗如。

然而,哪有什么天才,不过是天道酬勤。如此精湛的手艺,又包含了过去多少的努力?

小梅父亲说:一开始只是想教会孩子切菜,让孩子学会生存。小梅有肾炎紫癜,3岁的儿子有白血病,妻子不堪重负,早已离家。于是,懂事的女儿学会了做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

6岁,很多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耍赖,但小梅却靠她一双小手,撑起了一个家。

虽然家境贫寒、日子清苦,但小梅父亲已经无形中,给了小梅最大的一笔财富:独立活下去的能力。

卡耐基说,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地障碍,在家庭里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畅销书《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活下去》中也提到:母亲教孩子什么最重要?是让孩子一个人也能好好活下去的能力,把生存的本领传给孩子,是送给孩子一生的礼物。

吴京的儿子吴所谓,从小就被谢楠使唤着下厨,切菜洗菜,从西餐披萨到中餐炒菜,再到现在能给爸爸做份小凉菜,眼见着,一个小暖男就这样产生了。

教孩子学做饭,是让孩子爱上生活的第一步,菜米油盐里藏着生活的哲理。

谢霆锋曾在节目中说:我在80眼中是歌手,在90后是位演员,在00后是位厨师,但其实这三者道理都是相同的。

事事包办的家长,只会培养出“低能儿”,无法独立生活、自私自利、没有同理心,长大后也极可能成为“啃老族”。虽然孩子小时候学得慢,但你教会了,就快了。

就像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写的: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第二次分离,让孩子的兴趣离开父母的爱好

很多人都羡慕高晓松的人生:无论是玩音乐,做节目,还是写文章,办图书馆,都弄得风生水起。然而这些,却离不开他儿时兴趣的培养。

小时候,高晓松经常陪妈妈去颐和园,在古色古香的老建筑里,一坐就是一整天:看字画,探究古建筑,聆听历史典故,由此深深的爱上了历史。

他在谈话节目《晓说》和《晓松奇谈》中,纵横捭阖,展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常年培育的兴趣得已开花结果。

高晓松回忆,小时候,家里最多的就是书和音乐。在清华上大学时,他对自己的无线电专业不感兴趣,而是痴迷音乐,萌生出了退学搞音乐的想法。

从清华退学,换做别的父母,要被气疯。高晓松的妈妈张克群,也不赞同。但她没有明确反对,而是提出要求:“你得先证明自己有凭此谋生的能力。”

倔强的高晓松没拿家里一分钱,独自背着一把吉他去天津流浪,吃了无数的苦,却从未熄灭对音乐的热情。最终,写出了九十年代最火的校园民谣,成为最成功的音乐人之一。

为人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滥用家长的权力,把自己的想法、爱好和愿望强加给孩子。

教育大师梁启超曾说:“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

优秀的父母,善于创造氛围和条件,从小帮助孩子发现兴趣,将孩子兴趣的萌芽,浇灌成参天大树,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守护,最大的动力。

你要知道,孩子所热爱的事情里,藏着他未来的诗和远方。

第三次分离,让孩子的思考离开父母的干涉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独到的见解、创新的思维,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然而,在生活中,他们却常常表现出相反的情景。在《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的妈妈就是如此。

希望女儿勇敢自信,却总是打击她:“我还不了解你。万年老二。你不行。”

希望女儿独立有主见,却又总是否定她:“看你点的啥菜?”

带明月逛商场,说好让孩子自己选衣服。结果:明月选了件黑色,妈妈说“别总是穿黑色,年轻人就该穿亮点嘛。”明月挑了件白色,妈妈又说:“白色多不耐脏啊,你自己洗衣服啊。”然后妈妈自己挑了件粉色的衣服,问明月“这件怎样?”明月犹豫地说:“还行。”妈妈又说:“问你也白问,你跟你爸一样,都没主见。”

人家有主见,但你不认同啊。表面上说平等尊重,却每每上演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霸道戏码,学习要管,交友要管,穿衣服要管,选专业要管,连在哪住,上什么班,也要管。

明月的真实想法,在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中被忽视、被压抑,慢慢地被一步一步塑造成了不自信、不独立、缺乏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也常打着“爱”的名义,有意无意地干涉孩子?

心理学家说: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和父母都必有一战。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路遥说: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书读得再多,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平庸的人!

罗曼·罗兰也曾说:放弃独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

深以为然。

优秀的父母,会善于创造氛围和条件,抓住一切适宜的机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避免陷入人云亦云的误区,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世界,抓住别人抓不住的机遇,获得别人获得不了的成功。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团聚和分离。成功的教育,就是一场体面的退出:

教会孩子独立生存,帮孩子奠定生存的基础;

鼓励孩子探索兴趣,帮孩子丰富精神的世界;

促进孩子独立思考,帮孩子提升思维的格局。

完成这三次分离,必将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